【朱国荣老师团队】亦师亦友师之道,教学相长育人才

发布时间:2019-09-15

  自动化学院电气与控制技术研究团队(“和谐导学团队”)由5名具有海外研究经历的博士教授和41名学生组成,团队主要研究卫星导航系统理论与应用技术、大数据及信息化系统开发和电力电子变换与控制技术等前沿内容。团队关注“和谐”和导学,强调团队科研业绩、交流和文化建设并重,营造团队教学相长学术氛围。 

  2011年成立以来,团队重科研、促交流、团队科研硕果累累,文化建设熠熠生辉、学术交流遍布欧美亚。团队先后获得国家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励。近三年,团队发表文章8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3篇,已受理专利30余项,人均2篇论文和1项专利。有多名学生获校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湖北省/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论文等荣誉,团队注重文化建设、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和交流;团队参加联合培养、国际学术会议比率为100%;近50%的学生有校级以上学术科技竞赛经历。 

  一、重科研、促交流,博学济世,诲人不倦 

  重科研是“和谐导学团队”的培养理念。作为团队牵头人的陈伟教授,对每一个刚进实验室的学生提出在一年之内发表核心论文的要求。陈老师常说:求乎其上,得乎其中;求乎其中,得乎其下,高要求高目标是高水平的前提。陈老师平时时常督促每个课题组老师和学生开会交流科研进展,对取得阶段性进步的同学提出表扬,并要求其分享经验,对于进度滞后的同学也会委婉地提出要求,并耐心指导直至跟上同级学生为止。 

  团队每一位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始终认可并践行着“和谐导学团队”的培养理念。每周,都有导师和学生之间例会交流,几乎每天都有同课题组同学自发组织的小会讨论,例会主要帮助学生总结近期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锻炼了总结能力和口头报告能力,小组讨论快速解决实时遇到的问题,形成了师兄师姐带动师弟师妹的良好循环,实验室学术氛围浓厚。朱国荣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SCI/EI检索论文28篇,其中专业世界顶级期刊影响因子大于6的论文3篇,单篇引用次数超过30次。指导学生连续三年每年两篇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称号,获奖的本科生全部留在本团队开始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涯。赵东明老师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经常带领学生到合作的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刘芙蓉老师和李向舜老师经常“朝八晚九”地留在实验室和学生一起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难题,以身作则地教会学生什么是做研究的态度,每周都定时组织学术座谈会,相互分享一周的学习进展,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安排下周的工作计划。 

  在团队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并联合学院相关教授共同申报,连续三年获得武汉理工大学ESI学科水平提升计划项目资助,以及近三年获得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团队指导项目资助。过去五年内,团队申请课题项目合同经费达2800万元,其中国家发改委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共5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2项。 

 

陈老师、朱老师与部分2015届毕业生合影


课题组研究生在老师办公室学术讨论 

  促交流是“和谐导学团队”的培养特色。团队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平台,不遗余力地促进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和交流。团队与美国University of Tennessee、澳大利亚CSIRO ICT Centre、丹麦Aalborg University、挪威University of Agder以及清华大学电机系形成了联合培养合作关系,近几年送出联合培养硕博士研究生6人,从团队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如今留学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的有4人,Aalborg UniversityCenter of Reliable Power Electronics (CORPE)、美国University of Tennessee、香港理工大学都有武汉理工大学“和谐导学团队”成员的身影。团队老师的带领、支持和协调帮助学生走出去已然成为团队的一种传统。团队对于走出去的同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他们带着问题出去,带着答案回来。回来之后,要在团队中交流心得,带动大家,让团队每一名成员的视野和触角更远、更广。 

  团队的导师们积极支持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在近年来的IEEE ECCEIEEE ICCIEEE VTCIEEE APECIEEE IECONIEEE PEACIEEE ICIICIIIEEE ECCE ASIA等国际顶级会议有近20篇文章参加交流,在电工技术前沿问题学术论坛和中国电源学会第20届、第21届年会中国高校电力电子学术年会等国内顶尖会议上共有超过10篇文章参会交流 

团队赴合肥参加2016IEEE·ECCE


Aalborg University王怀副教授来团队座谈 

  朱国荣老师是海外引进教师,她跟境外/海外学术交流相当频繁,多次出国参加国际顶尖级国际会议,宣读论文,也经常邀请国际知名教授、学者来学院作报告,来实验室交流指导。她十分重视为团队创造交流平台,与美国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无线能量传输实验室合作研究,与丹麦Aalborg University、香港大学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研究。2012级的一名学生对风力发电方面的研究比较感兴趣,但该方向并不是团队当前的研究重点。朱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并没有武断地让学生改变研究方向,而是积极协调,为他争取到清华大学电机系交流培养的机会。 

  二、重团队、促和谐,厚德育人,润物无声 

  陈伟老师虽然工作繁忙,但是面对学生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总是给予慈父般的关怀和帮助。2015年,团队和外地公司因为项目合作,先后派出4名学生前往公司实习,陈老师十分关心这些出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大到他们参与的项目内容,小到每顿饭菜是否合口味都定期过问。不仅如此,陈老师还不顾工作繁忙,专门抽出时间前往公司探望学生。每当传统佳节,陈老师积极组织茶话会与留校的学生共同过节。2013年秋天,团队迎来了二十余名新入学的硕博士研究生。陈老师特意组织了中秋茶话会,为留校的学生送来月饼和水果,在会上对同学们寄语,表达对新同学们的欢迎,新老同学相互自我介绍和表演才艺,其乐融融亲如一家。在节日里导师们如同家人般的关爱,让远离家乡的学生也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家的温暖。 

  2013年中秋茶话会 

  近几年就业形势严峻,陈老师非常关心毕业生们的就业情况,在秋季招聘期间,陈老师经常向找工作的学生询问目前的应聘情况,看似不经意地指点一二,却能拨开学生心中的迷雾。招聘季过后,陈老师组织即将毕业的学生召开经验分享报告会,为师弟师妹们传授找工作前的知识准备和心路历程,学生们反映这样的经验分享非常实用。近年来团队学生的就业情况在大形势下滑的前提下仍然可观,得益于团队针对不同学生就业意向的个性化培养,也得益于无偿分享和谐互助的团队氛围。 

  像陈老师这样爱生如子的事例在团队中的每个老师身上都屡见不鲜。20151月,朱国荣老师小组的林同学生病住院,她不仅亲自开车带领同学们集体去医院探望,还给林同学带去水果和医药费,并亲自排值日表组织学生轮留到病房照顾,让林同学深受感动。刘芙蓉老师小组的曹同学初到武汉,刘老师热情接待了他,向他介绍学校环境、实验室成员情况,亲自安排住宿,询问饮食是否适应,曹同学说他虽人在异乡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赵东明老师小组的一名保送研究生因与成都核动力研究所有项目交流,必须前往成都进行实地实践。赵老师多次前往成都指导该学生,及时讨论,调整方向,帮助其提前顺利完成论文。 

  201410月森林公园素质拓展活动 

  团队非常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周一次的羽毛球活动,每年一次的户外素质拓展活动成为了实验室的特色项目。在团队的导师们看来,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强健的体魄,劳逸结合,还能陶冶情操,开拓眼界,增强团队凝聚力。在“理工杯”羽毛球赛上,本团队成员曾获得校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三、争第一、夺桂冠,勤勉追求,卓越典范 

  “和谐导学团队”2012级硕士王浩然是团队同学心目中的榜样。从大四确定保送研究生之后就一直在实验室从事研究。导师朱国荣老师以两天一次的频率开会讨论问题,每天晚上在朱老师的陪同下调试电路到十点。朱老师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访问期间,王浩然参与的项目恰好处于攻坚时期。由于时差的关系,常常是师生二人全天24小时互补利用,只休息三四个小时。王浩然每当回忆这一段辛苦但快乐的时光,就非常感慨:“这一段时间是我进步最快的,也是最快乐的时光”。在王浩然本科大四期间,就代表实验室参加IEEE ECCE,全英文作报告,和会场的教授、博士们讨论交流。 

  2013年,王浩然作为第一届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硕士,在清华大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研究。研究方向的转变和生活环境不适应带来的困难并没有让王浩然退缩,而是更加努力的投身科研和学习中,不到半年,就在清华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发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杂志论文一篇。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王浩然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得过十佳学术科研之星提名奖和国家奖学金。在导师的关怀和王浩然的不懈努力下,2015年成功拿到全额奖学金进入电力电子领域世界顶尖的丹麦Aalborg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电力电子可靠性研究。 

  20154月团队登上大别山主峰 

  天道酬勤,有付出就有收获。自动化学院“和谐导学团队”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以“和谐”为指引,以“导学”为目标,培养出了一批道德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青年人才。团队将继续努力工作和学习,攀登新高峰,为理工大“双一流”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