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名字】匠心担当,沐光而行;师导生学,智控生辉 ——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导学团队
一、团队介绍
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导学团队成立于2005年,由苏义鑫教授领衔,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中级职称4人,在读研究生总人数146人,已毕业研究生433人。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系统优化与智能控制、机器学习、智慧船舶、智慧交通、新型配电网、储能系统等领域,先后承担100余项横向项目、30余项纵向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等高水平科学研究项目,覆盖国防军工、智慧电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气象预警、防灾减灾、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团队秉承着“博雅 求真 立人”的理念,将科研与育人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二、团队建设
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秉承着“立足学科发展前沿,整合优势资源,持续跟进最新科研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推动智能控制领域的学科发展。
1.立德树人,激发科研报国梦
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重点在思政教育和培养未来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团队通过组织座谈会、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家国情怀。团队开设了跨学科创新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提升其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此外,团队坚持学术道德规范,组织学术研讨和前沿成果分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确保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树立正确学术观念,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2.凝心聚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团队以提升专业质量水平为核心,强调科学精神、细节指导和因材施教,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团队导师们通过细致的科研指导、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推动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通过实施“课题组大组会、研究方向小组会、导师一对一面谈”的多层次协同培养模式,团队确保学生在学术发展中始终得到精细化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科研中的难题,拓展学术视野。
依托专业优势,引导研究生投身于国家发展建设。团队鼓励毕业研究生前往国家战略单位就业,强调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努力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贡献理工力量。
3.春风化雨,言传身教
团队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导学精严相济,师教终身受益”的目标。
在科研与学习的过程中,团队特别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团队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学习与科研环境的安全与规范。同时,团队导师积极关心学生的个人成长,通过定期的谈话、关怀与帮助,确保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支持。
此外,依托成员个人特长和兴趣,鼓励团队成员参与学生工作、科研竞赛、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实现每位成员的全面成长,努力实现群星闪耀的目标。
(二)团队建设实效
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两大育人模式:
1.坚持实施“党建引领”特色共建,激励党员发挥引领作用。团队采取纵向模式设立自动化学院研究生第四党支部,通过教育引导,进而服务师生群众,投身行业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团队依托自动化学院研究生第四党支部,与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党支部师生结对关系,开展“歌声中的党史”、“共话科研报国梦”等主题党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举行“科研报国·研途有我”主题党日,开展校友和企业代表的经验分享,提升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科研动力。团队通过“支部进班级”机制,积极引导学生靠近党组织,组织“博学科普讲堂”和科技创新小组,提升学术交流和专业技能。
此外,团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搭建研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梯队。多年来,团队带领学生在“挑战杯”和“西门子杯”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佳绩,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力量。
2.实行多层级协同培养模式。团队实行“课题组大组会、研究方向小组会、导师一对一面谈”多层级协同培养模式,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并促进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和科研能力提升。
在课题组大组会中,团队成员定期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包括实验结果、数据分析以及研究成果的分享。通过深入讨论,大家共同解决研究中的难题,启发新的思路,不断推进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
在研究方向小组会中,导师根据具体的研究方向或课题,提供针对性的细节指导,帮助学生深入探讨理论问题和实验分析,确保研究工作顺利进行,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
此外,导师一对一面谈中,每位导师都会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困惑,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术发展计划,同时提供职业生涯的建议,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科研和职业发展。
三、天道酬勤路,星光耀满途。
近三年,团队成员荣获省部级以上创新赛事奖项70余项,团队成员获奖率超50%。团队先后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省“最美新生”、“校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个人,荣获校优秀共产党员2人,校优秀研究生会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员、校三好研究生等荣誉10余人。团队导师成员指导研究生获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4篇、校级优秀学位论文28篇;近三年来指导研究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荣誉20余人次、校级荣誉30余人次(不含学业奖学金)。团队成员指导的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国家电网、华为、东风、中国船舶集团等世界五百强单位或战略新兴行业任职,且很多学生走上领导岗位,为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贡献理工力量。